首页 / 景区资讯 / 旅游资讯
《宝览南粤》破解“南海I号”沉没之谜,南宋的中国商船有多能“装”?
2019-01-26 17:04    文章来源: 海陵岛大角湾海上丝路旅游区
字体: [ ]   

第一次走进考古挖掘现场,和宋代沉船宝物“零距离”接触;动画模拟推理当初“南海I号”沉没的种种可能;脑洞大开的趣味小剧场,告诉你什么叫“带货需谨慎”。




第二季《宝览南粤》来了!更多元化、更有趣地讲述南粤文物故事。




记得最近在《国家宝藏》中亮相的宋金项饰吗?这条有着“暴发户”气质的金链背后竟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南宋沉船故事。




《宝览南粤》第二季首期就走进位于阳江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,在存放“南海I号”古船真身的水晶宫内,探秘这艘东方泰坦尼克的“未解之谜”。


这艘从泉州港出发到东南亚或中东的商船装了多少神秘宝贝?当时的船员在船上吃啥玩啥?在南海沉没之前遭遇了什么?


答案就在本期节目中,点击观看《宝览南粤》视频🔽🔽🔽




谜团一:“南海I号”沉没是因为超载?


“南海I号”究竟为何沉没?学界目前有四大猜想:海盗袭击、船只触礁、风浪肆虐和超载。


会是海盗袭击吗?从出水的这么多昂贵金饰来看,毫无疑问不会是打劫。




从船体来看,没有明显的缺口,而且“南海I号”目前已发掘的13个船舱都是相对独立、被木板隔开的,即使一个舱因为触礁进水,也不会导致船只的覆没,排除了船只触礁的可能。


那会不会是风浪肆虐和超载呢?在考古现场可以看到,所有的船舱都被瓷器和货物塞得满满当当,几乎没有缝隙,就连大罐子里面还塞满了小件的器物,如此高密度的装货方式刺激了考古队长崔勇的思考。



船上惊人的载货密度




他在研究了多条古沉船后发现,这些知名沉船都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采用“铁器在上,瓷器在下”的装载方式。他分析,“南海I号”船头放了铁器,船舱靠近船龙骨的地方放满了瓷器,这样装货会让重心变高,摇摆幅度变小,避免瓷器在航行过程磕磕碰碰,降低损耗率,但是一旦遭遇大风大浪就很容易超过摇摆极限,导致侧翻沉船。”





在一次会议中,崔勇提出了这个在考古界看来“非常新奇”的想法,却得到了造船业行家的肯定,正在采集数据来证实这个构想。





谜团二:800年前中国制造有多火?


如果说,“南海I号”沉没的原因很大可能是“带货太多”,那我们不禁要问,800多年前的中国制造有多棒?值得商人用生命来“带货”?


要知道,从2007年“南海I号”出水以来,船上发掘出的宝贝已经有10万多件,金器、瓷器、铁器应有尽有,款式奢华极致,走在博物馆展厅里就如同在逛品牌珠宝店。





这条带有两个石榴状小金球的项链就是从“南海I号”淘出的三件璎珞胸饰之一,金球上面是密密麻麻凸起的小金珠子,细得肉眼都看不清,专家至今也没搞明白,在那个没有显微镜的时代工匠是怎么完成这种高难度焊接的。


当然,此璎珞非彼“璎珞”,璎珞其实是古代用珠玉串成的颈饰、项饰,从印度传入中国,特点就是形制大、做工华贵。




诶,这个带有层层金线圈的金缠钏好像似曾相识?跟前两年大火的“罗马凉鞋”如出一辙?





等等,这可不是凉鞋,这是古代女子在手腕或手臂上佩戴的金饰,绕了13圈,从任何角度看都让人误以为你戴了很多个手镯,如唐诗“腕摇金钏响,步转玉环鸣。纤腰宜宝袜,红衫艳织成”所说,要的就是这种全身散发珠光宝气的效果。


船上还出水了很多戒指半成品,还未镶嵌宝石,这意味着当时可能已经有“来样定制”的服务。虽然宋代中国还没有宝石,但是船可以去到南亚的斯里兰卡,把戒指运到那边再镶嵌宝石,一条产业链就此衍生。




除了金器,“南海I号”上的瓷器也大有看头。乍看这只宋代龙泉窑生产的宋青釉刻划卷草纹葵口碟,碗底澄澄透亮,仿佛盈满了水,妥妥的“裸眼3D”效果。




据说这是因为盘面非常光滑平整,透过釉彩上光的折射营造出的视觉错觉。难以想象,这么讲究的餐具摆上桌,恐怕吃的不是饭,是艺术。



谜团三:宋代远航生活靠咸蛋?

 

在“南海I号”出土的若干人骨中,有一个完整的下颌骨、位置靠下的胸椎、一枚完整指骨和十枚肋骨,都被鉴定为青壮年男性的骨骼,很可能就是罹难船员的残骸。那这些南宋的船员在海上是怎么生活的呢?


为了应对远洋航行,船上的“吃货们”做了精心挑选和储备。他们不仅带上了猪、羊、狗、牛、鸡、鹅等肉食,还备齐了橄榄、荔枝、枣核、稻谷壳各种果实,在出水的大量动植物遗骸中,最近甚至还发现了咸鸭蛋。



《国家宝藏》中还原了当时船上还有橘子的细节


船上发现的咸鸭蛋残骸


从这些遗骸的情况来看,当时船员们烹饪食物的方式以腌制和烧烤为主,在浩瀚大洋中对着星光吃着烤羊腿,甚至还能撒上一把黑胡椒,想想也是件惬意的事情。



博物馆中还原当年码头情景


吃饱喝足就该睡了。跟我们现在的豪华邮轮比起来,当时船员的生存空间相当“寒酸”。 考古队在一个船舱中曾发现一片清理得很整齐的木板,上面什么都没放,下面盖着瓷器。


博物馆中还原当年船舱情景


专家分析,很可能就如宋代朱彧在《萍洲可谈》里所写的一样:“舶船深阔各数十丈,商人分占贮货,人得数尺许,下以贮物,夜卧其上……”当时的船员和商人就睡在货物上面,“蜗居”在几平米的小隔间里。

 

在崔勇看来,“南海I号”就是一个巨大的“时间胶囊”,完好封存了宋代海外贸易的真情实景,未来这艘远洋商船经过修复很可能会在“水晶宫”完整展出,继续诉说海上丝绸之路的传奇故事。